51人回顾 | 通过文本获得解放

2016-12-31 51人 定海桥 定海桥

真正的时间是一个无限系列的无法达到的最后终点。

做梦就是把所有看到的一个个镜头协调起来,用它们编织一部历史或一系列的历史。

——博尔赫斯《时间与约·威·邓恩》

文学家博尔赫斯一直试图在他的世界里寻求一个永恒的循环,正如他所描绘的巴别图书馆。善于运用语言的先生在书本和诗歌中寻找着建构的条件,虽然我们并无法匹及大师窥看全貌,但是即便是阅读到了细小的章节,我们便会如引文中那位叙述一千零一夜故事的山鲁佐德,不由自主地回到这个“历史”本身,亦如巴尔特笔下的巴尔特,即便是处于梦境中(正如开头引言的第二句)。

这部无穷无尽的百科全书在博尔赫斯的笔下恒久留存,写作背叛文本的静态特征,成为历史革新的决定。延续了千年之久的方志书写所筑立的这段长城似乎早已超出了这个容量,历朝历代的地方知识分子精英,他们在遵照世代相传的体例之外,凭借对时间和事件的敏锐观察力和书写能力,编织着这个关于地方知识的网络。


涿州志(乾隆 光绪刻本)

虽然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了方志的科学编纂,但是文本的意识形态还是被束之高阁。当下城市的发展速度让我们不自然地错过了在地的细微变化(它们一度因远离意识形态而被忽略)。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杨家庙的迁移,或者对经济建设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在金山卫镇的百姓记忆里却是翻天覆地的。身处局外的我们(至少是笔者本人)很难发现(或是寻觅)这样的变化,即便是参照了历史的条目。事件打开了当地人的记忆,他们开始叙述那段重建庙堂的经历,立木造屋、安放祖宗的牌位、如何进行家族的礼拜仪式,没有过多修饰的语言略显直白,但是它足以让本应属于相关专业的话语失效;方言的读音甚至已经成为超越汉字的默契。


金山卫春秋封面

上文的简短叙述来自于上海双年展“51人”计划——探访坚韧的地方志撰写者俞德良先生——活动中的一些片段。讨论位于上海南郊古城镇金山卫溟楼,时已初冬,却仍有秋末之感,尚未落尽的杉树包裹着这处明时旧迹,古城的(南)边界和图底中的城河,现在已然成为了城镇发展环境中,古方城自我身份的围定。

活动现场的金山卫镇周边

卫星地图 

书籍的作者俞德良因为身体缘故没有能够参加这次讨论,但是关于其创作的背景(书稿曾遭盗窃)和来源(《俞氏家谱》和《黄廷广记》的撰写)内容的构想,使得讨论(对历史感兴趣的金山卫镇本地人成为了主要发言人)始终保持着寻觅和验证的活跃状态。俞仁良老先生(俞德良先生之弟)叙述了其儒学传统的家庭和教书背景,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回忆,一系列的内容使得俞德良先生的方志写作成为了一种自觉的追忆和实践。



讨论现场

面对当下城市环境(诸如上海、杭州)的历史痕迹已然快被抹平,经济模式、建筑空间等等已经难以让我们从感官体验上感触到历史的模样。在现实生活和记忆的差异中,俞德良先生并不对历史进行妥协,《金山卫春秋》一书的意义也在于此。从书中的独特的编目内容和形式中可以发现,过去的历史已然被文词所解放,它可作为章回小说的连续叙事,亦可是散曲折子戏样独立成篇。讨论的内容开始超越具体的文本,时而是动人的历史事件,时而又是记忆的碎片。

书页的目录(上)和方志图(下)

“51人”计划的参与者(来自于不同的年龄段和职业)像是田野考察的人类学家,不断地对这类的历史(大多数参与者在事件发生时并没有出生)的见证者发问,记忆的内容伴随着经历者的口述和调查的发问,一起构成了独特的历史图景:①从古代方城的布局到仅存的定南桥、筱官墩(军事烽火)遗迹,新建的城市肌理使得当下已经无法按照地图方舆(如书页中的方志图)判断其精确的位置。②随着规划和行政区域的变化开始了漫长的迁移的(过去每一个镇都拥有自己的庙堂)杨家庙,也模糊了其儒释道的宗教身份。③宗祠家堂(方言发音ga da,亦可写作“家大”)是祖先的方位,当磕头的时候,被称为“行公”、“坐公”的彩绘木头人偶会在精巧的木构机关操作下发生动作的变化。④村镇周边叫做小红庙的地方,被称为“望(方言发音mao)庙人”的和尚以摸头的形式行使着佛家礼俗。⑤侯氏家族的不可言明的历史实际。⑥抗战的历史。

以上的内容同样构成了金山卫方志的衍生,它亦如福柯笔下所引用的博尔赫斯文中的“中国某部百科全书”(《天朝仁学广览》)的编目,超越了想象和所有可能性的思想,潜入这一被相互分离开来的空间和间隙式空地中。讨论中,文本、口述、追忆、辨析等等成为了一种超越传统方志编写体例的形式。这种“超文本”的逆城市化的“书写”实践(我们暂且这样称呼)让我们重新思考一些原初性话题,比如“什么是地方”,“城市又意味着什么”。文本作为一种独立于物理空间的书写载体,其意义或许正是在这迷茫的当下完成自己人文情怀的归巢。当然,它并不是如前句所叙述的那么的消极和妥协,它像是躲在暗处的先锋,通过文本获得解放。

文:周功钊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博士生

看不见的巴别图书馆艺术机构创办人

(Invisible Babel Library Art Institution

**再次感谢积极帮忙联络俞老先生的金山本地文史工作者杨卫峰先生、临时受邀替代兄长参加活动并进行精彩讲述的俞仁良老先生,受邀在1991年后首次在家乡金山参加公开讨论的朱琺老师,以及特地从市区或金山本地赶来参加活动的朋友们。**


相关活动

上双“51人” | 12月18日,坚韧的地方志撰写者

过往回顾

51人回顾 | 包裹甜蜜之糖标协会 

51人回顾 | 让故事静静流淌

51人回顾 | 李辉与偒傣话 

51人回顾 | 尉亮轮:亲切的记忆 

51人回顾 | 在上海之巅

51人回顾 | “横竖横”放映地点勘察记

51人回顾 | 三位老美工

51人回顾 | 我们的工人新村

51人回顾 | 和平公园围棋角记

51人回顾 | 记忆、身体、“荣誉感”

51人回顾 | 李中华师傅的自行人生

51人回顾 | 缪老板的黄鱼面之味

定海桥互助社地处历史性的工人社区之中,现在,移居人口为这里注入了新活力。互助社是一个自发组织,也是用于社员共同学习、会谈、待客、反思、组织、创作的活动现场。通过对集结与创造艺术/知识之方法的探索,互助社意在促成邻里或同志之间在互惠的原则下互动、互助、合作。互助社会举办讲座、游览、出版、地方特色的晚餐、学者驻地、放映活动和城际交换等项目和活动。欢迎关注我们的网站dinghaiqiao.org。

“51人”由Raqs媒体小组总策划,策展组成员陈韵带领定海桥互助社“51人工作组”共同执行。项目探索生活的可能性,为双年展赋予日常生活的诗意。在上海双年展的17周时间里,每周将有3个关于上海“人物”的活动在城市里以流动或固定的形式发生。敬请关注本微信账户,了解最新活动信息。

51人网站:51personae.shanghaibiennale.org

51人喜马拉雅电台二维码